站內公告:
聯系我們CONTACT
2019-12-06 點擊量:
按鈕,無論是在 Web 還是 App 上都被廣泛地使用,而很少有設計師會注意到按鈕當中的細節(jié),導致在設計過程中出現一些低級的錯誤,使得用戶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產生阻礙,無法順利達成目的。
在許多優(yōu)秀的產品中,關于按鈕的設計已經有了一套相應的規(guī)范去執(zhí)行。作為設計師,應該總結這些規(guī)范,并產出一套適用于自家產品的設計規(guī)則。這也是我寫「按鈕規(guī)范」系列文章的目的。
今天主要先與各位聊聊「取消按鈕」的設計思路。
關于「取消」,大多數人對其理解還停留在 PC 端,認為「取消」的目的就是讓用戶停止操作上的流程。但時至今日,「取消按鈕」的設計已經有許多解法與思路,如果不仔細研究與分析,可能會忽略一些用戶行為上的細節(jié)。
所以我們從下面三個大點來聊聊「取消按鈕」的設計:
1.按鈕中的「召喚行為」(理清按鈕設計的概念)
2.其背后的控制權(關于按鈕的權重信息)
3.「取消按鈕」的正確解法(重點)
通常,我們在產品中會為了達成某種指標,需要在界面上引導用戶去完成我們希望其完成的操作。且這類操作是可以達成某種目的的,我們把這類操作稱為「召喚行為」,即從元素的角度引導用戶完成任務。
這類「召喚行為」最常出現的,是在按鈕設計的過程中。
用戶如何將元素理解為按鈕?就是通過對形狀和顏色的控制,使該元素看起來像一個按鈕。
它唯一的作用就是讓用戶點擊,并且是主動讓用戶點擊。
我們經常在各類設計中見到這樣的按鈕設計,或許還有更多樣式,如:
它們的目的一致,都是召喚用戶進行點擊,至于類型的選擇一般根據功能界面的上下文情況進行判斷。
其重要程度也是以此順序排列:凸起 > 扁平 > 邊框 > 文本。
這類設計的結果就是:無需讓用戶思考要點哪里,而是直接判斷下一步是否進行。幫助用戶簡化一個思考點。
注:因為判斷是否進行的操作還取決于功能本身以及文案的提示,與我們今天要聊的不是一回事。所以我們跳過這塊,直接聊「召喚行為」與「取消按鈕」的關系。
這段內容各位只要記住:按鈕的行進與回退,基本遵循「召喚行為」的思路來設計。
這個概念知道了,我們就可以對后面的內容繼續(xù)進行拆解了。
接下來我們從多個角度來挖一下「取消按鈕」的設計,分析其不同地位。
a. 安全性后退
「取消」在多數情況下,意為安全性地后退,并將界面恢復到原有的內容上,不對界面與功能本身造成破壞,防止對系統(tǒng)進行不必要地更改的「安全措施」。
所以正常來說,「取消按鈕」不是「召喚行為」。以至于通常在設計上會被弱化,以表示該按鈕在功能的流程中,不是主要的,且是提供給用戶作為回退余地的操作。
如:
在這張圖里,「登錄」是「召喚行為」,所以突出顯示。根據風格定義,用了扁平按鈕。而取消在這個場景里屬于「安全性后退」的操作,于是將其弱化。
這是多數產品采用的設計方式。
比如美團的這個頁面:
產品希望用戶登錄,就會強化「登錄」行為的按鈕,弱化「回退」行為的按鈕。
同樣,我們在微信朋友圈的設計里也能見到這樣的設計:
我們總是希望用戶持續(xù)操作下去,但也要給用戶提供回退的行為,所以在這些設計中,「取消按鈕」會被弱化,「行進按鈕」會被強化,因為「取消按鈕」在這里不是產品人員期望的「召喚行為」。
這是一直以來的設計共識,但如今也發(fā)生了些許變化?!溉∠粹o」也開始具備「召喚行為」的屬性。
b. 強化「取消按鈕」
當我們不希望用戶退出某個界面,或停止某個流程時,往往會選擇將「取消按鈕」強化。
如:
或:
通過對字體的加粗,以暗示用戶不要輕易退出。在這個流程里,「取消按鈕」具備了「召喚行為」屬性。
也有產品通過改變「取消按鈕」的文案,讓其具備「召喚行為」的屬性,使得用戶在此過程中輕易不要退出該流程: